「對老師,我總帶著既孺慕又警覺的心情觀察著,追索著老師的腳步和呼吸,但也在這龐大的,淹沒式的吸引力中,渴望謀求能回頭對話的資能。也因此,老師不僅是我景仰學習的對象,也是企圖棄絕與掙扎逃離的束縛。但無論是哪個,我發展思索的向度和座標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一代生命哲人的殞落
Derrida說:他者一死,我們必然與記憶為伴,故必然趨向內在化,因為他者在我們之外已無所存在;……我們得知他者在抵制我們的內在化記憶的關閉。
從無可挽回的缺席之虛無,他者在死後或至少在死亡之提前的可能性中顯現為他者,……這時他者似乎不再是他者。恰恰是我們哀悼他,將他包孕於我們,他就像一個待出世的孩子,一種將來。(《多義的記憶》)
余老師過世了,一位令我既敬且畏的老師走了。從大學三年級接觸余老師的書開始,14年來我的生命便因而踏上一條迥異的道路,那影響至今猶存,就彷彿抽換了全身的骨架……
不管是三年來夜裡私塾的思想激盪、課上講授的無比神采、到夜半兩點的無冥考試、東華校園邊道上閒散的背影、在老師研究室外的數度徘徊、老師坐在家中躺椅的神情、論文計畫發表時老師的肅殺,以及論文口試時截然迥異的溫和,還有在慈大工作而至老師研究室時的殷殷叮囑,偶遇老師的隻言片語……,這些影像如今歷歷在目,分外鮮明……
這幾年雖然有聽聞老師性情上的轉換,但我總無法自在地直視老師,那靠近時無言的,令人喘不過氣的龐大壓力,讓我選擇以一種保持距離的方式親近著。也許老師當初就有感受到這些吧,所以族群所時代才會要我去找耀盛老師共同指導,間接地讓我找到另一條出路和對話。對老師,我總帶著既孺慕又警覺的心情觀察著,追索著老師的腳步和呼吸,但也在這龐大的,淹沒式的吸引力中,渴望謀求能回頭對話的資能。也因此,老師不僅是我景仰學習的對象,也是企圖棄絕與掙扎逃離的束縛。但無論是哪個,我發展思索的向度和座標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而今,老師以彷彿嘲笑著在拖延準備的我,翩然而逝。獨留下謎般的模糊認同,贈與我……
來是偶然,走是必然
「來是偶然,走是必然。」這句話在老師家中電腦的螢幕上,靜默且反覆地訴說著……
今天是余老師走後第三天,週日清晨的空氣一如往常地清爽,在帶著一絲憂慮中,來到半山岡上老師的最後居所。
「我來看看老師」,一句話就串接起彼此的關連。
屋內清靜灑脫,師母和兩三人安靜地圍繞在老師「生命講堂」前。這是我第一次踏入老師這最後居所內。老師從東華搬遷至此後,雖然有幾次機會和老師在這裡碰面,但都在門口簡單地寒暄後就停止了。這是我第一次踏入老師目前的家中,但感覺卻非陌生,而是有著莫名異常的熟捻感觸。
師母徐徐地揭開遮掩老師大體的布幔,輕喚著:「小余,弘毅來看你了。」我強忍著眼眶上的酸楚,在隔著玻璃的霧氣裡,眼前躺著是個我想從來未曾真正認識過的老師。面容枯槁,瘦小的,黝黑,塌陷,靜默的,凝固地,望向遠方。我唯一能反應的,只是雙手合十,不斷在嘴邊輕聲迴盪著:「老師,弘毅來看您了,您一路走好!」
我便在老師生命講堂前,就著布墊打起坐來。沒多久,師母也在對角的圓凳上盤起腿靜坐著。後來,才從其他人的口中得知,這叫做在老師堂前發呆的新興活動。
空間裡盡是悠遠而不知終焉的清越聲響。朦朧中讓自己沈浸在這於老師堂前打坐的殊異經驗之中,在幽冥裡感受著人來往去。偶而睜開眼,讓世界的時間流逝著。一會兒是師母的哀悼敘說斷續傳至,一會兒是眾人宛若星盤般在老師堂前排開靜默。
望著老師堂前放大照片中的目光,才驚覺,唯有如此,我才敢直視著老師。照片中的老師,斜眼睥睨,以彷彿意圖超越的姿態,看著來者。而我卻只是讀到,那真正已然消逝的靈光。
下午再到時,則已經多了些認識的朋友。大家一起盤坐在老師堂前頌缽。
這也是我第一次這麼長的時間頌缽。老師晚年間接促成的頌缽活動,我一直在片段的接觸下體會著,卻無緣真正一窺堂奧。沒料到,是在這如斯處境下圓滿。持缽而罄,從烏魯到清揚,眾人環繞支持構成的音場,伴著所有對老師的心思走過。
可以感覺到,屬於我年少青春的一部分,那生命中湧動的困惑與衝動,那綿延而來的記憶光影,在頌缽的音悅裡悄然關上,隨著一個曾經有過生命的消亡而不再。
從無可挽回的缺席之虛無,他者在死後或至少在死亡之提前的可能性中顯現為他者,……這時他者似乎不再是他者。恰恰是我們哀悼他,將他包孕於我們,他就像一個待出世的孩子,一種將來。(《多義的記憶》)
余老師過世了,一位令我既敬且畏的老師走了。從大學三年級接觸余老師的書開始,14年來我的生命便因而踏上一條迥異的道路,那影響至今猶存,就彷彿抽換了全身的骨架……
不管是三年來夜裡私塾的思想激盪、課上講授的無比神采、到夜半兩點的無冥考試、東華校園邊道上閒散的背影、在老師研究室外的數度徘徊、老師坐在家中躺椅的神情、論文計畫發表時老師的肅殺,以及論文口試時截然迥異的溫和,還有在慈大工作而至老師研究室時的殷殷叮囑,偶遇老師的隻言片語……,這些影像如今歷歷在目,分外鮮明……
這幾年雖然有聽聞老師性情上的轉換,但我總無法自在地直視老師,那靠近時無言的,令人喘不過氣的龐大壓力,讓我選擇以一種保持距離的方式親近著。也許老師當初就有感受到這些吧,所以族群所時代才會要我去找耀盛老師共同指導,間接地讓我找到另一條出路和對話。對老師,我總帶著既孺慕又警覺的心情觀察著,追索著老師的腳步和呼吸,但也在這龐大的,淹沒式的吸引力中,渴望謀求能回頭對話的資能。也因此,老師不僅是我景仰學習的對象,也是企圖棄絕與掙扎逃離的束縛。但無論是哪個,我發展思索的向度和座標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而今,老師以彷彿嘲笑著在拖延準備的我,翩然而逝。獨留下謎般的模糊認同,贈與我……
來是偶然,走是必然
「來是偶然,走是必然。」這句話在老師家中電腦的螢幕上,靜默且反覆地訴說著……
今天是余老師走後第三天,週日清晨的空氣一如往常地清爽,在帶著一絲憂慮中,來到半山岡上老師的最後居所。
「我來看看老師」,一句話就串接起彼此的關連。
屋內清靜灑脫,師母和兩三人安靜地圍繞在老師「生命講堂」前。這是我第一次踏入老師這最後居所內。老師從東華搬遷至此後,雖然有幾次機會和老師在這裡碰面,但都在門口簡單地寒暄後就停止了。這是我第一次踏入老師目前的家中,但感覺卻非陌生,而是有著莫名異常的熟捻感觸。
師母徐徐地揭開遮掩老師大體的布幔,輕喚著:「小余,弘毅來看你了。」我強忍著眼眶上的酸楚,在隔著玻璃的霧氣裡,眼前躺著是個我想從來未曾真正認識過的老師。面容枯槁,瘦小的,黝黑,塌陷,靜默的,凝固地,望向遠方。我唯一能反應的,只是雙手合十,不斷在嘴邊輕聲迴盪著:「老師,弘毅來看您了,您一路走好!」
我便在老師生命講堂前,就著布墊打起坐來。沒多久,師母也在對角的圓凳上盤起腿靜坐著。後來,才從其他人的口中得知,這叫做在老師堂前發呆的新興活動。
空間裡盡是悠遠而不知終焉的清越聲響。朦朧中讓自己沈浸在這於老師堂前打坐的殊異經驗之中,在幽冥裡感受著人來往去。偶而睜開眼,讓世界的時間流逝著。一會兒是師母的哀悼敘說斷續傳至,一會兒是眾人宛若星盤般在老師堂前排開靜默。
望著老師堂前放大照片中的目光,才驚覺,唯有如此,我才敢直視著老師。照片中的老師,斜眼睥睨,以彷彿意圖超越的姿態,看著來者。而我卻只是讀到,那真正已然消逝的靈光。
下午再到時,則已經多了些認識的朋友。大家一起盤坐在老師堂前頌缽。
這也是我第一次這麼長的時間頌缽。老師晚年間接促成的頌缽活動,我一直在片段的接觸下體會著,卻無緣真正一窺堂奧。沒料到,是在這如斯處境下圓滿。持缽而罄,從烏魯到清揚,眾人環繞支持構成的音場,伴著所有對老師的心思走過。
可以感覺到,屬於我年少青春的一部分,那生命中湧動的困惑與衝動,那綿延而來的記憶光影,在頌缽的音悅裡悄然關上,隨著一個曾經有過生命的消亡而不再。
李弘毅
---------------------------------------------------------------------------------------------------------------------
關於生命講堂:余老師目前暫厝家中,佈置形式不若一般靈堂,我們依老師生前品味,將老師喜歡的物品、作品加以佈置,並且播放老師生前關於生死與療癒的課堂錄音。許多朋友學生來向老師致意,會在堂前靜坐停留,細細聆聽老師的講演,映照當下自己的心情。我們將它稱為「生命講堂」,或許會更加貼近余老師的想法。各位好友們欲前來生命講堂悼念余老師,請與我們聯絡或來信詢問後(animacare.yee@gmail.com),再行前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