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摯,是存有的形態,就如不真摯也屬之。你當跪下接受本真的殘忍。」
(1)
在《存在與時間》的本真性是這樣講的:從「常人」支配的生存狀態中抽離出來,於「畏」的「無意蘊」中在世,然後「自己決斷」,也就是給出「屬己的意蘊」。
在《存在與時間》的本真性是這樣講的:從「常人」支配的生存狀態中抽離出來,於「畏」的「無意蘊」中在世,然後「自己決斷」,也就是給出「屬己的意蘊」。
由上述的說法,這樣的歷程經過了「破」與「立」,以「語言/意蘊」的角度來說,那「畏」彷彿是逼近「語言邊緣」的「接近背反狀態」,或以拉崗的三層結構來說,是移至「符號層」與「真實層」的邊緣處,或是以余德慧老師說的「向非--空間的逃逸」或「越過社會規範的撤退時刻」(但是這只有「破」的意味)。
(2)
但是,您曾對我說過:「在破裂之中看到真摯本身的殘忍。」真摯(本真)在這裡,像是一種對「生成」的理解,至少是一種「歷史性」的「生成」的理解,也像是一種對「被拋」的歷史性「認識」,因而不能使用「破」與「立」的關係,而必須使用海德格說的「開顯性」的真理觀,「真摯」在此變成「隱」與「顯」的關係,也就是說,不論是「受常人意義的支配」,或是「掙脫常人給出屬己的意蘊」,只要將「受常人意義的支配」(無意識他者)的被拋、被支配的「歷史性」、「存有狀態」「開顯」出來,都可以稱之為「真摯(本真)」?如此才有所謂「真摯本身的殘忍」?這種「開顯性」比較像是後期的「大道」?
但是,您曾對我說過:「在破裂之中看到真摯本身的殘忍。」真摯(本真)在這裡,像是一種對「生成」的理解,至少是一種「歷史性」的「生成」的理解,也像是一種對「被拋」的歷史性「認識」,因而不能使用「破」與「立」的關係,而必須使用海德格說的「開顯性」的真理觀,「真摯」在此變成「隱」與「顯」的關係,也就是說,不論是「受常人意義的支配」,或是「掙脫常人給出屬己的意蘊」,只要將「受常人意義的支配」(無意識他者)的被拋、被支配的「歷史性」、「存有狀態」「開顯」出來,都可以稱之為「真摯(本真)」?如此才有所謂「真摯本身的殘忍」?這種「開顯性」比較像是後期的「大道」?
(3)
在「詮釋現象學心理學」的研究取向,這是對研究對象的「存有處境」作「說明」,因此由過去許多論文中看起來,應該是使用「開顯」的概念;但由近年幾篇關於「療遇」、「精神病主體」的文章,看起來像是研究者以倫理角度,覺得「主體」對己身的在世存有擁有「逃逸」的經驗,這是「破」的概念。
在「詮釋現象學心理學」的研究取向,這是對研究對象的「存有處境」作「說明」,因此由過去許多論文中看起來,應該是使用「開顯」的概念;但由近年幾篇關於「療遇」、「精神病主體」的文章,看起來像是研究者以倫理角度,覺得「主體」對己身的在世存有擁有「逃逸」的經驗,這是「破」的概念。
至此,「本真、真摯」的概念,似乎真有這兩種區分,簡單說就是「破/立」以及「隱/顯」,這兩者對我而言,看似都在「語言」與「他者」的邊緣地帶工作,但是是不太一樣的關係,「破/立」有「位移」的意味,而「隱/顯」是「認識」的意味?
您是怎麼理解的呢?
「這裡的奧妙就在『真摯』不是道德上的、人倫上的,而是存有與非存有的。在海德格那裡,真摯是被肯定的,但這肯定是不徹底的。因為不徹底,所以有破與立、開與顯的問題。但是若進一步追問破裂,則主體消失,任何肯定都不再存在,那時,破立、顯隱已經無關宏旨了。」
「也就是說,『真摯』是非語言的?是Otherwise than being的?就像有時看著天空的天空、望著大海的大海?或者像是坐看雲起?或者像《巫士唐望的故事》裡看著沙漠、影子,等回過神來已不知多久了?您的真摯指的是這些嗎?又像臨終者?而不同於海德格,仍在『意義/生成/肯定』的圈圍?即使是『最初始』的圈圍?」
「對! 就是那種不能說『是』的存在。」
「我曾經有一種想法,海德格說的『常人』之所以沉淪,是因為沉淪是比較輕鬆的?那麼,一個人在深淵與規範兩者之間的反復的生存方式,並且身處在--在周圍都是沉淪的世界裡,自己一個人在兩者之間反復,而且是這樣的知道(澄明),面對同一個世界卻有雙重性,這意思就是,人除了要知道自己特異性的部份,還要知道社會常人的部份,並且要由自己重新對著圍繞自己的社會常人的部份,賦予新的意義才能與之相處,而且『社會常人』正是否定病者自己的,這對一個人(病者)來說,會是多困難的事呢?
我回想,這些『雙重性』是誰提出來的呢?從歷史上來看,我知道的都是天才哲學家:叔本華、尼采、海德格(沉淪與本真)、梅洛龐蒂(眼與心)、傅科、阿多諾,或是對我而言難以理解後現代的「結構/解構」:德希達、德勒茲、拉崗……這些人都是提出並且能夠在這種雙重性中澄明的人。
我覺得殘缺美學很美,但『殘忍』。而『殘忍』,或許就是海德格說的真摯性?」
「林,上次你的問題我寫了一半,覺得不對勁,就停筆,那封沒回的信還掛在我的桌面,直到此時,方覺沒回信是對的,你已用自己的能力鑽出來。自我的問題,我從來都以鏡面倒影的流面來處理,但很少人能領會此點,而你做到了。莫比司環的意思你重寫了二律背反的本質——互為隱顯,更獲我心。至於殘缺美學,殘忍是觀看的參考點,但注意,對一個精神病患來說,卻彌足珍貴。臨床心理學與精神醫學不同,我們處理生活方式的問題而非矯正的問題。殘缺美學含有『透徹仁心』的後設內涵,這點有空我們再繼續討論。」
【亂語】星期天下午
有人去世的下午
有人在聽史坦爵士
有人喝著悶酒
有人喝黑松沙士
有人在寫生命史
有人看到小鷹拉屎
有人在王家宣誓保護沙石
有人在杉原指控廢棄土石
有人被食
有人被蝕
有人依然無視
有人口袋實
有人拳頭實
有人不必出現卻不可一世
正義有時裝飾有錢有勢
人民做主似乎還是
外國史
有人在寫詩
有人周身汗溼
有人在夾狗蝨
某個有人消失在加護病房的下午
有人聽著史坦蓋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