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2012紀念余德慧教授系列學術演講(by 林耀盛)


  
  今年暑假,我著手規劃政大心理系十月份的系列學術演講,是基於拓展人文取向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的理念,期盼打開心理學的論述空間。如今,這一系列的演講,在余德慧教授過世後,格外具有意義,也是紀念老師的一種學術致意方式。這一系列演講的時間地點如下表所示,以下簡要說明各場次演講追思、紀念余老師的意涵。

  10月4日邀請到宋文里老師(輔大心理系教授),演講題目是「療遇時刻:理心術與療癒的兩種文化交叉論述」。宋老師學養豐富,穿梭古今經典,在這一場次的演講,將對當代「心理治療」的術語翻譯提出質疑,並隱含與余老師的「巫情懷」研究相互對話,進而思索「透過與神聖領域的對話」所達成的「療遇」,究竟如何可能的文化心理追究。宋老師在追思余老師的〈悼念我的soul brother〉一文提到:「當著小余的面,尤其在他演講完畢後,我跟他君子論道,還是很喜歡挑他的語病,但他多半不會多作辯解,要嘛就是根本避而不答,所以我有些時候只好寫信跟他打破沙鍋問到底。我們的交情從來不會因為這樣的爭論而受到任何影響。」宋老師在此演講中,相信仍會不斷地與余老師論辯對話,也可持續讓人文心理學的種子播散與萌芽。


 10月11日邀請到彭榮邦先生(杜肯大學心理系博士候選人),演講題目是「想像的他者,他者的想像:心理學的所謂『文化轉向』」。榮邦是余老師的碩士論文指導學生,是新生代投入後殖民批判論述、本土心理學和現象學心理學的重要力量。他將從心理學所謂的「文化轉向」切題,認為其意涵是心理學的話語性實踐以「文化」這個新的差異性能指,替換了「種族」這個舊的差異性能指。余老師曾指出:「本土『化』心理學的核心機制,關鍵在於如何利用差異來攻錯,亦即,文化之間的差異不是用來做區隔,而是來攻錯。」相信此次「迎向他者的心理學」演講,同樣可以深化余老師的學術實踐關懷。

  10月18日邀請到Dr. E. Cohen演講,演講題目是’The Theory of Logic-Based Therapy’。科恩(Cohen)博士是艾理斯理情學院(the Albert Ellis Foundation)的顧問和批判性思考學會(Institute of Critical Thinking)的會長、美國哲學、諮商與心理治療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Philosophy,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的創辦人和執行長、美國印地安河社區學院(Indian River Community College)的教授兼系主任。科恩近期在台灣心靈工坊出版其著作的中譯本:《這麼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余老師為這本書作序(也是老師幫心靈工坊出版諸多書籍寫序、或導讀推薦的最後一篇序文書寫)提到:「曾經被哲學同行視為不務正業的哲學諮商慢慢有了雛形,如果能有哲學家能自解疆域,投入苦難的社會救援,幸甚啊!」余老師近年來推廣人文臨床,並和臨床哲學、人文治療、哲學諮商等領域交流,相信本演講可以促進哲學和心理學解域運動的延伸。

  10月25日邀請到沈志中老師(台大外文系副教授),演講題目暫訂為:「不可能的知識?非病理化的精神分析」。沈老師是「人文臨床與療癒」社群的固定成員,是本社群精神分析學門的重要發言人和貢獻者,其對精神分析的完整訓練和敏銳心思,往往提供人文臨床的新觀點。沈老師曾批判,人文臨床不能是一種療癒:「如果人文臨床只是在於解除人的心靈痛苦,為什麼不交給更有用處的藥物?為什麼要花更多時間、精力且不見得有效的人文臨床,做為療癒的工具?」余老師同意沈老師拒絕狹義的功能論觀點,並贊同人文臨床應是認識人類文化和社會現象的重要觀點(角度)。如此人文臨床和文化社會現象的連結,如何經由精神分析媒介作為一種實踐入口,本演講當可提供反思和激盪。


  以上規劃的四場系列演講,歡迎參加,謝謝。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果夫樓080101室

  時間:10月份,每週四下午2:10-4:00





時間

講者和題目

主持人

101104

宋文里老師

(療遇時刻:理心術與療癒的兩種文化交叉論述)

林耀盛老師

1011011

彭榮邦老師

(想像的他者,他者的想像:心理學的所謂「文化轉向」)

姜忠信老師

1011018

Dr. E. Cohen

(The Theory of Logic-Based Therapy)

林耀盛老師

1011025

沈志中老師

(不可能的知識?非病理化的精神分析)

姜忠信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