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轉貼]向我尊敬的余德慧老師致敬(——by 李文富)


「余老師的語言裡又裝滿了大鐵鎚與怪手,毫無留情的摧毀我過去所建立的知識觀,感覺好像以前自己讀的都是垃圾……。」


顧老師:



  雖然我只修過於余老師一學期的課,但毫無疑問的,那門課對我的震撼與啟發是巨大,正是那門課,我才得以通過海德格去整理與省思自己的生命,認識許多自身的生命課題與人生的限度。所以,對余老師一直有種說不出的景仰與推崇。
這些年我在大學兼課上教育哲學,也都會跟學生推薦余老師的書……。9月8日知道余老師的消息,這幾天心情與思緒一直被拉回16年前的東華歲月……。9月9日清晨,在自己的FB貼上這篇向余老師的致敬文,轉寄給顧老師。代表我向余老師的深深追念。


文富



向我尊敬的余德慧老師致敬


  9月8日下午在國父紀念館附近的麥當勞等待晚上的「鄭愁予、李建復--旅夢20」詩歌演唱會的時間裡,不經意從王浩威FB訊息知道余德慧老師病逝的消息,十分震驚。雖然這幾年回花蓮或在台北與顧老師見面,就知道余老師身體狀況不好,但突然來這樣訊息,還是令人難過。

  15、6年前,我在東華大學教育所碩二那年選修余老師一門課,毫無疑問的,那是一門影響我深遠的課。那門課名是「文化心理學:布迪厄(Bourdieu)專題研究」,選課時我滿心困惑,Bourdieu這傢伙不就是我們教育社會學裡談的文化再製理論那個代表學者嗎?怎麼會變成文化心理學可以探討的專題研究?衝著對余老師知名度的景仰,與對這位在教育社會學裡也是家喻戶曉的大師Bourdieu之名,我選修了這門課。當時主要教材之一是大陸上海人民出版社剛翻譯出來的一本布迪厄訪話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可是余老師一開頭上課,卻很少提到Bourdieu,都在講海德格、講現象學、講詮釋現象學……,儘管我在大三就買了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中譯本,但總看不過幾頁,就被那高度抽象的名詞:存在、此在……,搞得一個頭兩個大而放棄。

  余老師的語彙雖不至於像海德格那樣艱澀難懂,可是我對詮釋學、現象學的底子與背景知識不佳,聽余老師的課還是很辛苦,能理解的很有限,不懂海德格跟布迪厄有什麼關係?更慘的是,余老師的語言裡又裝滿了大鐵鎚與怪手,毫無留情的摧毀我過去所建立的知識觀,感覺好像以前自己讀的都是垃圾……。這對當時自認也略讀一些理論書的我來說,十分受挫。每次上完余老師的課,都有遍體麟傷、不如歸去的感覺。幾週後的一天晚上,我去找隔壁一位族群所室友,聊起上余老師課的心情。那幾年東華族群所吸引不少余老師以前在台大教過的學生,隨著余老師而到花蓮讀東華族群關係研究所,這位室友就是台大心理系畢業。他聽我說完上余老師課的心情告白後,哈哈大笑幾聲,告訴我:「那很正常啊,我們當年在台大也都這樣走過來的……他就是要先解構您,然後再建構……」

  余老師對布迪厄理論的詮釋與教育學術界所談的幾乎完全不一樣。教育界總把布迪厄講成是僵化的再製論者,而余老師所詮釋的布迪厄理論卻讓我得以藉此穿透那隱藏於人的行事邏輯最深層的東西。而恰恰就在這樣的理解上,我意識到海德格的存有學與布爾迪厄理論,特別是habitus(生存心態)的共感之處,並深深吸引我。就這樣,到了課程的後段,我逐漸能體會從詮釋現象學,從存有學切入更能捕捉Bourdieu的habitus意涵,而且也因為余老師課堂上對海德格的解說,讓我對海格德的存在與時間開始有些感覺。特別是,碩二後期,我生命有了些波濤與關卡,我從這些哲學閱讀與藉由余老師通過詮釋現象學所開展的生命史學,去整理與了悟許多自我的人生課題。儘管我可能是囫圇吞棗的閱讀與半吊子的理解,但毫無疑問的,碩士班之後,除了余德慧老師的課之外,就再也沒有什麼課給我那樣大的震撼與啟發了。

  這些是15、6年前的往事,但至今回憶起來,歷歷在目,余老師散發的知識魅力、對人的世界、對人的行事邏輯的深層洞察還是無法言喻的,同時那些力量至今深深牽動著我。


李文富 敬上 2012.0909.清晨 台北三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